-
25万进口犁,翻出来什么问题?
关键字: 农机农具进口犁【文/ bt36专栏作者 殷岂】
“宁可多花十倍钱,也要买进口犁”
这样的事件,在目前中国制造业各个领域都在大展宏图的时候爆出来,确实非常具有争议性,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在有意制造“社会矛盾”。但是这是黑龙江农民们现实的选择,中国的农民可以说是最实在的一批人,他们需要的是高效的作业工具,选择十倍价格的进口犁,是黑龙江农民权衡利弊之后认为的最佳选择。而且这样的问题,也不是“阶级矛盾”那样具有不可调和性,多少曾经的国产行业面临一样的困境,但是在经历多年甚至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开始反超国外。
完成翻地之后,土壤表面已经见不到秸秆
当然,现在这个问题出现了,说明肯定有什么地方不对。那么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笔者在看到这则新闻时,并没有完全关注国产犁和进口犁的纷争,而是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新华社记者走访的都是黑龙江,这就让笔者产生了疑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发生在黑龙江?
这个问题确实跟地域有关,然而这里所说的地域问题绝对不是贬义,或者说笔者又想要针对东北人民引起什么争端。并不是,因为在全国范围内,东北的农业情况,具有非常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很多方面都是具有领先意义的。甚至笔者要在这里说一句题外话,当大部分人在唱衰东北经济,城市萧条的时候,为什么不关心一下东北发展蓬勃的现代农业呢?
而在东北省份中,黑龙江的农业改革,又走在了前头。
黑土地,顾名思义,由于土壤富含大量养分,而呈现出黑色
黑土地,肥沃的黑土地。然而黑土地不是永远肥沃的,在有关部门出台具体的黑土地保护措施法律法规之前,由于小型农机的普及、化肥、农药使用不当等原因,黑土地出现了“量减质退”的情况:耕作层变薄,犁底层变硬,黑土有机质含量从八十年代的4%下降到最低时的2.5%左右。
对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东北各省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或土壤治理方案。从行政手段上加强黑土地保护。当然,黑土地保护并不是只有投入的“无用功”,重新养肥之后的黑土地,对作物产量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农民是朴实的,可这不代表着不会算账,强行的行政手段牵引,而没有现实经济利益驱动,政策是无法长久实施的。
政府的政策是面,缩小到点,就是秸秆还田。
用秸秆还田的方法来治理黑土地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拍大腿决定,是有科学依据的。在东北黑土地实地进行的试验研究表明,67%的秸秆还田就能使土壤平均减少28.25%的碳排放量。采用秸秆覆盖种植可以提高土壤固氮率、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与化肥对土壤的有害作用相比,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微生物活性,减少农残含量,保证土壤的养分平衡。从产量的角度,秸秆代替部分化肥虽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减产(试验结果表明大约在2.3%的产量影响),但是化肥使用量的减少和秸秆处理费用的节省,同样给农民带来收益。
虽然秸秆还田有诸多好处,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土壤过松,易发生病虫害,与幼苗争夺养分等。同时,秸秆还田都是依赖农机来完成,如果土地面积过小,农业机械无法推广,就会造成秸秆还田成本过高,农民更加无法接受。
所以,为什么是黑龙江出现这个问题,或者说,正是黑龙江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上走在了前面,才会发生“宁可多花十倍钱,也要买进口犁”的情况。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王宇波
-
快讯最新闻 Hot
-
关门第二天 特朗普急了
-
大陆会“武统”?蔡英文这回改口了
-
计时开始:美国政府关门第一天
-
普通话考试不及格 港生冲进办公室恐吓老师
-
特朗普帮中俄成为世界领袖?纽约时报怕是又砸了自己的脚
-
万豪“痛定思痛”,竟把台湾划到了日本…
-
雪乡导游被指一天打四人 旅行社:游客问题,他怎么不打别人?
-
这波电梯壁咚让不少家长愤怒了…
-
喂派出所吗?救人的民警结婚了吗?
-
任天堂重新定义游戏,童年梦想要实现了……
-
央视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延期,刘国梁又躺枪了…
-
看完这部国产剧 再也没脸笑话印度神剧了
-
特朗普“假新闻”奖终于公布了
-
“严惩中国剽窃知识产权,罚款大到超乎想象”
-
“诶,谁砸我?”
-
这幅抽象派作品让人想起了中国男篮的“热血”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