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二孩”时代儿科医生压力大 政协委员建议提高规培待遇
关键字: “全面二孩”时代儿科医生压力大政协委员建议提高规培待遇据澎湃新闻1月21日报道,上海市常驻人口近十年来大幅度增长,随之而来的出生人口也有倍增趋势,2006 年出生人口为13.42 万, 2016 年达到21.84 万,国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上海市出生人口将迎来进一步增长,这种增长趋势和儿科医卫资源匮乏的不平衡,对儿科医护队伍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在2018年上海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外科主任郑珊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周蓓华递交了一份《关于提高上海儿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待遇,进一步推进儿科队伍建设的建议》的联名提案。
对此,两名委员指出,为稳定、扩大并提高儿科队伍的质和量,应该从源头抓起,提高上海儿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待遇,如为青年医师和年轻护理人员增发专项医护津贴,增加带薪休假的时间,给年轻的儿科医师在廉租房政策上给予优惠条件,同时加大对儿科规范化培养基地的投入,投入资金解决短期内的住宿问题等。
儿科医生培养体制的合理性仍待研究
两名委员在提案中指出, 2016 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及“加强儿科医师培养”,政府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各种改革政策,如力图遏制儿童专科医院门急诊爆棚、教育部出台恢复儿科系或儿科方向招生、各级财政加大儿科健康服务的投资、适当调整儿科医疗收费等,但这些措施对困境中的儿童医疗有了一定的支撑,但许多政策还在路上,特别是儿科医疗人才和医疗队伍的培养、扩大和稳定仍前途渺茫。
对此,她们具体指出三方面问题:一是目前恢复的医学院校儿科专业方向招生,但这种培养体制是否合理尚待研究,10年培养周期,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时很难短期内扩充儿科队伍,况且留得住人,留不住心,最终是否能坚持成为儿科医师存在不确定性已经有所体现,去年交大儿科方向30名毕业生,仅有5人选择儿科。
二是上海的儿科医联体虽然设计理想、覆盖较为全面,但医疗人员还是需要从儿童专科医院的专家中抽调,进行指导和填补,这对本来捉襟见肘的儿童主体医院的儿科队伍压力更加大。
三是对孩子的诊疗要求高于其他专科,但上海高校如复旦、交大等选择儿科规范化培养的医生寥寥无几,经统计,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规范化培养儿科基地中,复旦、交大来源本科生仅占10%左右,成绩较好的学生选择儿科更是凤毛麟角。儿科医生一方面是收入一般,远景更差,另一方面是劳动强度大,加班加点多。
建议给规培医生增加津贴、解决短期住宿等
如何缓解上述矛盾,稳定、扩大并提高儿科队伍的质和量?对此,郑珊和周蓓华认为,应该从源头抓起:提高上海儿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待遇,真正做到高质量医学毕业生竞相选择儿科,立志为儿科医学事业服务终身。
儿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是一名医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学习培训阶段。但在这期间他们的收入相对较低,面临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都比较大。
对此,郑珊指出,首先应直接给儿科规范化培养基地的青年医师和年轻的护理人员增发专项医护津贴,以吸引选择儿科的青年人才,例如14个月的工资和补贴,增加带薪休假的时间,政府出台政策,给年轻的儿科医师在廉租房政策上给予优惠条件,暂时解决5-8年收入低、没有住房的问题。
其次,应该切实加大对儿科规范化培养基地的投入,特别是对儿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资金需要加倍,增加模拟训练的投入,为培养高质量的儿科医生提供条件,也为全国儿科队伍培养做出榜样。
最后,要向儿童专科医院投入资金,进行规培基地医护人员宿舍的建设,这对于致力儿童医疗人员的年轻人是极大的鼓舞,解决2-3年的临时住宿,对于稳定他们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培训极为重要。
两名委员同时指出:要解决儿童看病难、儿科医师招聘难,需要加大力度和持续一段时间进行关注和改革,定期进行总结效果,才能根治顽症。
- 原标题:“全面二孩”时代儿科医生压力大,委员建议提高规培待遇
- 责任编辑:于文凯
-
快讯最新闻 Hot
-
关门第二天 特朗普急了
-
大陆会“武统”?蔡英文这回改口了
-
计时开始:美国政府关门第一天
-
普通话考试不及格 港生冲进办公室恐吓老师
-
特朗普帮中俄成为世界领袖?纽约时报怕是又砸了自己的脚
-
万豪“痛定思痛”,竟把台湾划到了日本…
-
雪乡导游被指一天打四人 旅行社:游客问题,他怎么不打别人?
-
这波电梯壁咚让不少家长愤怒了…
-
喂派出所吗?救人的民警结婚了吗?
-
任天堂重新定义游戏,童年梦想要实现了……
-
央视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延期,刘国梁又躺枪了…
-
看完这部国产剧 再也没脸笑话印度神剧了
-
特朗普“假新闻”奖终于公布了
-
“严惩中国剽窃知识产权,罚款大到超乎想象”
-
“诶,谁砸我?”
-
这幅抽象派作品让人想起了中国男篮的“热血”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