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中国家可向崛起的中国学到什么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实施自主经济转型后,都出现了经济崩溃,而中国却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方法上的差异。中国在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中限制外资流入。另一方面,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全文]
-
迎来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驱动力是什么
最成功的发展中经济体正是那些拒绝了新自由主义药方的经济体。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优先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小规模传统制造业,而非采用进口替代战略。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双轨制,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全文]
-
22年前我关于中国经济学家的预测,能实现吗?
中国转型所取得的成绩用过去的理论来看难于解释,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成功总有道理,把这些道理揭示出来就是对理论的新贡献。发展中国家如果希望经济学理论能够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非常需要有根据发展中国家自己实践经验的理论创新。[全文]
-
中国改革违背了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什么还能成功
当时国际学术界的主流思想认为,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要从政府对市场有很多干预的经济体制,向一个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就必须以“休克疗法”,按“华盛顿共识”的主张把政府的各种干预同时取消掉。但是,“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忽视了……[全文]
-
中国当代经济体制,能否与传统文化自洽?
面向未来,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统之一的中华文化,能否与经济基础发展相适应并不断演进,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精神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答案是肯定的。[全文]
-
发展中国家要想学中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不能少
历史已经证明,结构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都无法带领发展中国家走向民富国强,只有新结构经济学的实践经验——东亚崛起,才是成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要践行新结构经济学,一方面需要有效市场,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为市场。按照这样的发展路径,每个发展中国家都能够像中国那样维持经济稳定跟高速成长。[全文]
-
中国特色扶贫道路,怎样才能越走越宽
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旨在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全文]
-
吉林报告引发20位学者大讨论 林毅夫首发声
近日,对于林毅夫给吉林开出的药方一直热议不断,吉林报告课题成员也多次予以回应。但林毅夫一直未就此次发声。本文是林毅夫弟子王勇的微信群,就吉林报告展开的大讨论,双方针锋相对,犀利碰撞,林毅夫也首次就吉林报告发声,并授权bt36发布。[全文]
-
专访:制度创新比科技创新重要?看看印度就有答案了
海外以及中国年轻人看好中国未来,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技术创新的飞速发展。那么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的要件中占据什么位置?比如,有经济学家认为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7月6日,林毅夫在北京接受bt36独家专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全文]
-
非洲卖芒果的小女孩也有企业家精神,为什么还这么穷?
莫桑比克的农贸市场外,卖芒果的小女孩看到警察拔腿就跑。她们也都会算成本和效益,也具有我们所说的企业家精神——知道市场需求,会组织商品去卖,敢于抓住获利的机会,敢冒风险 。但为什么非洲没有发展起来?西方国际机构认为,发展必须以制度完善为前提,但这样做的都失败了。[全文]
-
新殖民主义可以休矣,中国早已走向“超援助”道路
官方的发展援助有时不必仅仅局限于优惠与特权,我们认为一种更宏大的“超援助”模式是可能的,中国所实施的贸易与投资式援助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给这些国家创造了数以百万的就业机会。[全文]
-
若不是成长在大发展的中国 我可能还是个庸庸碌碌的人
我常想今天非洲那些小孩将来会不会像我一样,有机会受到比较好的教育?有机会看到生他们养他们的国家摆脱贫穷?有机会走上国际舞台?如果我不是成长在台湾和大陆这样一个大发展的时代,我自己会不会是在台湾一个小县城里面庸庸碌碌的人?[全文]
-
1988年刚回国 我碰到了很大冲击
1988年对我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从一个笃信“西天取经”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后来我常讲的要研究中国问题,必须有一种“常无”的心态,必须把现有的理论都抛开,自己来研究中国经济现象背后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决策者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条件,然后考虑决策者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是合理的。[全文]
-
非洲为什么穷 是因为人太懒惰吗?
日本崛起之前曾被描述为懒惰,有趣的是,当东亚经济体崛起时,文化论的观点再次抬头,开始用以证明其优秀的经济增长表现。这次轮到了非洲。非洲国家似乎表现出了全球最低的生产率和最弱的竞争力。然而,当我们仔细地对数据做进一步的研究时,却发现情况完全不同。[全文]
-
利比亚人均教育年限与中国相当 为何没有经济奇迹
将发展中国家依然普遍贫穷的原因,归结于它们普遍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似乎是合乎逻辑的假设。 198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3.7年,相当于同年加纳的水平,即便现在,也仅与利比亚等国相当,然而,为何这些国家没有创造与中国一样的经济奇迹?[全文]
-
有关非洲的陈词滥调 为何被现实频频打脸?
为什么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在20世纪80年代“华盛顿共识”实行以来表现不错,许多专家的反应往往如同非洲街头的流氓警察——他们列举了千变万化的原因,陈述了无可反驳的事实。而政策制定者们又无法与其争辩,结果就只能是履行各种强加给他们的建议——就像那些在非洲街头无助的驾驶者们一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