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农村,小事为何容易越闹越大?
当前乡村治理存在危机,可能并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我们都不愿面对,没有能力面对,我们都以为已掌握真理,甚至不愿深入了解经验就已得出结论。尤其是对于学界,目前也习惯于结论先行,不愿或无力深入事实。这是危险的。[全文]
-
为什么说中国土地制度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批评我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现行土地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不允许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征地按原用途补偿的规定,二是不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规定。我们重点就来讨论所讲的这个主要弊端。[全文]
-
对无理上访,政府“拖”着也不是坏事
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乡镇政府乃至上级政府不能拒绝接访,但接待并非就一定要解决,有些无理上访是没法解决的。可以听讲述、走程序、在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部门之间来回往复。最终上访的解决不是因为问题被解决了,而是因为各种原因使问题被取消了。[全文]
-
精准扶贫不是难在扶贫,难在精准
农村基层事务往往具有极强的偶发性、不规则性、连带性、模糊性、非原则性、细小琐碎性,这样的细小琐碎的事务甚至很难分清对错,更无法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能否及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细小琐碎事务是基层治理好坏的关键。[全文]
-
当前中国土地制度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因为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剥削阶级,中国土地制度可以做到“涨价归公”“地利共享”,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土地制度,正是凭借土地制度的“制度红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可以保持近三十年两位数增长的奇迹。且中国可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是拜中国土地制度之所赐。[全文]
-
下金蛋的鸡?对宅基地的财富幻觉该醒醒了
现在几乎所有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以及学者和政策部门都似乎以为,农民宅基地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可以下金蛋的鸡,腾退出来可以变成巨额财富。但是,宅基地本身并没有产生财富,所谓财富,不过是通过复杂的制度设计(比如增减挂钩制度)将其他地方的资源转移到了农村。[全文]
-
农村彩礼高了,妇女地位也提高了
同样是嫁女儿,华南农村的彩礼是大幅下降的;在中部农村,女方父母不仅不会要彩礼,而且会有一个相当厚实的嫁妆;而华北农村的彩礼水平则呈不断上升趋势。不过,有趣的是无论不同地区彩礼有多么巨大的差异,都表现出了妇女地位的持续上升。[全文]
-
农民变“刁民”,仅仅是个人问题?
国家或工程队给了高额补偿,这个索要高价的农民就成了英雄,有本事,围观农民很快也学会当钉子户索要高价。这样一来,国家很快就发现,为农民做好事,其实不好做。国家做的好事越多,农民越是变成了“刁民”,惠民工程不仅未能收服民心,反而引发种种问题。[全文]
-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过快,就不只是钉子户的问题了
未来30年,之前农业用途的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必然产生巨大的农地非农使用增值收益。如何分配这些收益,已在不少城中村、城郊村等地产生激烈博弈。通过明晰产权、量化固化产权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村社集体成员就有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能力。[全文]
-
三权分置?不宜过分强调土地经营权
土地是九亿中国农民的基本保障,是进城农民万一进城失败的最后退路,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乡所在,是农民将来还要落叶归根之所。现在的农地制度改革不应该向分离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方向走,而应该向强化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方向走。[全文]
-
现行土地制度是中国发展的优势还是劣势?
周其仁教授在最近一系列演讲中发表了关于土地制度与中国城市化战略的若干有趣观点,以下简单评论周其仁教授的关于中国土地制度的观点。[全文]
-
加速城市化能带动经济增长?说反了
在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权利是他们基本保障和社会保险,他们进城成功了,这个基本保障和社会保险就不重要,而若进城失败,这就成为了他们的底线。基本保障和社会保险作为底线,国家是要保护的,是不能让每个人失去的。正是有此底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全文]
-
全民创业的垃圾GDP无助于经济
在当前中国,政府鼓励全民创业和支持小微企业,无论是从就业上还是在增长经济上,都乏善可陈。全民创业不仅没有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反而白白浪费了农民工从中国制造中获得的血汗钱。[全文]
-
三农政策中的三大派,掐掐更健康
当前三农政策以主流政策派的主张为优先,以资本为后盾的自由市场派还会继续向其发起冲击,而主流政策派能否不仅抵挡住冲击,而且真正站在中国有9亿农民和中国现代化全局考虑问题,就尤其需要小农经济派的话语平衡。[全文]
-
土地流转不是问题了,土地征用呢?
在土地制度改革的所有议论中,不管是用保护农民利益为幌子,还是以市场经济ABC作幌子,或者用城乡一体化等大词作为幌子,或者以所谓国际通例作幌子,我们都应当注意,中国的土地改革不应走到邪路上去。[全文]
-
如何理解习近平关于农地的最新讲话
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国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就土地流转等问题发表讲话。笔者认为,中央对以工商资本下乡为主流的农业规模经营是有所警惕的。[全文]